微生物发酵罐的操作规程是确保发酵过程安全、高效进行的关键。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操作规程,涵盖了发酵前的准备、发酵过程中的操作以及发酵结束后的处理:
一、发酵前准备
1、环境检查:
确保发酵罐所在实验室或生产区域环境清洁、整洁,无明显异味和污染物。
2、设备检查:
检查发酵罐设备及其连接器件是否正常运转,如加热装置、搅拌器、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,确保其安装牢固。
检查电路、水路、气路(蒸汽、空气)、阀门、仪表等是否正常工作。
检查系统上的阀门、接头及紧固螺钉是否拧紧。
开动空压机,检查发酵罐、过滤器、管路、阀门等密封性是否良好,有无泄漏。
检查水压、电压、气压能否正常供应,确保各项参数在适宜范围内。
3、培养基与菌种准备:
根据微生物的需求,配制或准备所需的培养基,并确保其质量和无菌状态。
准备所需的培养菌株、酵母或微生物种子,确保其活力和纯度。
4、电极校正:
在使用前,校正pH电极和溶氧电极,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。
二、发酵过程操作
1、罐体灭菌:
将培养基配入罐体后,按要求封好并将罐体进行灭菌处理,以防止微生物污染。
2、安装与调试:
待罐体冷却后,将其置于发酵台上并安装完好。
连接冷却水、气泵电源,并通入气体。
调节进气旋钮使通气量适当,并设置温度、pH、搅拌速度等参数。
3、接种:
待温度稳定且各项参数都正确后,将预培养好的微生物种子接入发酵罐中,开始发酵计时并记录各种参数。
4、发酵控制:
温度控制:通过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操作设定,调节发酵罐内的温度,保持在所需范围内。同时,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温度变化。
压力控制:根据实验或生产要求,通过发酵罐的控制面板调节发酵罐内的压力,保持在所需范围内。同时,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压力变化。
溶氧量、酸碱度等控制:监测和调控发酵罐内的溶氧量、酸碱度等参数,通过传感器和控制面板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。
5、取样与监测:
在发酵过程中,定期采样,通过相关的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,以监测微生物数量、活力、代谢产物含量等。取样时,需确保无菌操作,避免污染。
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,如温度、pH值、溶氧等,以便后续分析和优化实验或生产条件。
我司可根据用户需求,定制各类发酵设备,服务热线:0512-62809108

三、发酵结束后处理
1、结束发酵:
根据发酵过程的需要,确定发酵结束的时间点,停止供气、搅拌等操作。
2、放出物料:
发酵结束后,按照操作规程放出物料,确保物料质量。
3、清洗与消毒:
将发酵罐内的残留物清理干净,并使用去离子水或细菌防护溶液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。确保发酵罐及其附件干净卫生,以防止交叉污染和细菌滋生。
4、设备维护:
定期检查维护发酵罐及其附件的运行状况,若发现异常或损坏,及时修理或更换。
在使用一段时间后,对发酵罐进行重新校准和调整,以确保其正常运转。
四、注意事项
1、在发酵过程中,严禁将过滤器的排水阀突然打开而引起发酵液倒流。
2、当突然停电时,应迅速关闭发酵罐的空气系统,保证罐压和空气系统不造成负压。
3、除菌过滤器蒸汽灭菌时压力不得超过规定值。
4、在进行空消和实消时,需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相关阀门和压力表。
5、在补料时,注意各补料瓶硅胶管和相应的蠕动泵的连接是否正确、稳固。
